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皮紋研究在各領域之論述

所謂皮紋研究,是從事於手指與手掌上紋路的研究,從十九世紀末,醫學及基因上的研究就有不斷地發展,特別是指紋的唯一性,在警察界上的使用,以及法庭上的科學鑑定上,都廣泛地被使用。

參考網路各方資料,匯集成以下列表,提供大家參考。(若要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學理事件說明所屬年代
解剖學義大利大學解剖學教授馬爾比基(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 首位使用顯微鏡,以科學角度研究指紋,並將其編入編年史。1686
生物學捷克物理及生物學家Joannes Evanglista Purkinji系統化歸納人類手掌、腳掌所突起的皮脊。1823
科學期刊《Nature》刊載兩篇分別由Henry Faulds及W.J Herschel兩位教授所撰寫的文章,推薦使用指紋鑑定法,作為人類獨特判別的方式。1880
遺傳學法蘭西斯.高登(Francis Galton 1822-1911)教授簡化Purkinje的九大類分類,並提出三大分類:弧紋Arch、箕紋Loop、斗紋Whorl。並提出指紋與兄弟姊妹及雙胞胎及世代間的遺傳關係,並歸納其於親屬間的部分一致性。1892
遺傳學美國學者Harris Hawthorne Wilder在型態學、遺傳學及種族間的指、掌紋研究,奠定了皮紋學的基礎。1902
遺傳學Dr. Cummins研究發現,染色體或腦部異常病例,皮紋皆異於常人,此一驚人發現,至今仍載明於國內外醫學、遺傳學多項著述及文獻中。1926
統計學Elizabeth Wilson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科學性分析皮紋狀態,運用統計方法,調查精神分裂症,低智力者和正常人三種族群的差異。1920
醫學Dr. Walker首訂出唐氏症的皮紋指標(Dermatoglyphics Index),依此標準作為染色體及腦部異常判斷之依據,準確率達70%以上,至今仍廣為小兒科使用。-
醫學日本醫學專家品川加野博士提出,左右手手指與左右腦之間具有密切連結的關聯性,其相關的文獻及理論也載於各學術領域中。-
醫學Roger W. Sperry教授及其研究夥伴,因研究大腦之左右腦功能及雙腦理論,獲頒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引發各領域科學家研究及運用大腦相關功能。1981
醫學皮紋專業論文焦點集中在嬰兒猝死症(SIDS)、雄性睪丸酮素、子宮內膜異位、阿玆海默症、天生聽力障礙、鼻腔氣管疾病、肺結核、唐氏症、風濕性關節炎、同卵雙胞胎(MMPI)、胎兒酒精徵候症...等。1992~1994
醫學由莎拉‧霍特博士(Sarah B. Holt Ph. D.)著作《皮紋學在醫學上的重要性》發表於小兒科臨床期刊。-
醫學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第136卷「躁鬱症、精神分裂與皮紋的研究」,在精神病學上發現,有特殊行為模式的人,如:孤獨症、躁狂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極度害羞、成長遲緩、酗酒,都可在皮紋上顯示類似的形象,且與普羅大眾是相異的。-
大腦科學加拿大腦外科教授班菲爾德(Penfield)於1950年發表「身體不為與腦之關聯之斷面圖」,顯示出手指皮紋與大腦間密切的關聯。1950
心理學Beverly C. Jaegers論述可由手上顯示的皮紋記號,找出其個人所擁有的心理特性(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1974
心理學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引發全世界,包括教育界的熱烈迴響。此一理論之教育理念,隨即在歐美各學校中施行。其也在波士頓榮民醫院(Boston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研究腦部受傷及病變的患者,發現「多元智慧」也同時存在於大腦系統中,且更進一步的標明大腦結構中,執掌各項智慧的區域。1983
皮紋學Harold Cummins教授於美國型態學協會上提出Dermatoglyphics這專有名詞,至此Dermatoglyphics正式成為專業研究領域的學問之一。1926
皮紋學John J. Muivihill和David W. Smith發表有關胎兒皮紋行程的階段研究。胚胎在成長至13週時,開始形成真皮的皮脊式樣,約在第16週完成分化,約在第24週完成細部的紋線。從此,指紋將終生不變且具有唯一性。1969
皮紋學Fitzherbert,學院派科學性研究提紋代表性人物,在1987~1993年發表300篇以上論文,述及皮紋學、人類學、解剖學和醫學的關係。1987~1993
皮紋學Bagga在1989年發表精神分裂症之皮紋狀態,並確認皮紋在生理和心理學不可取代,即有價值的觀察。198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