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皮紋檢測看大腦潛能開發?!

每每大腦神經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對皮紋檢測大力抨擊時,上門找我檢測的人就頓時多了許多,當然也不乏新聞記者的採訪,趕時事熱潮。其實我不太愛出風頭,但如果能透過大眾媒體宣揚正確的教養觀念及對皮紋檢測的看法,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經營皮紋檢測分析這三四年來,我一直都不離最原始的初衷--
1.以成人市場為主;
2.盡量以朋友的角度分析受測者。
3.準不準?見仁見智。

畢竟,只要是牽涉到統計、檢測總會有誤差,且皮紋檢測只是瞭解個人的先天優勢,而非智商。
套一句電影食神的話,「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所以,就把皮紋檢測當做是一個參考工具就好,不用太過於在乎。瞭解自己的優缺點後,該如何去截長補短?才是重要的關鍵。

秉持以上三點,一方面是想做市場區隔,再方面其實是不想協助愛子心切的父母去揠苗助長。現代的父母覺得社會競爭壓力大,深怕自己的寶貝兒女拼不過他人,總想贏在起跑點。一知道有甚麼潛能開發或是全腦啟發之類的課程,就趨之若鶩,絲毫未察覺自己已經剝奪了孩子的童年。

所以當洪蘭教授大力鼓吹:大腦潛能開發是騙人的!我其實倒挺贊同的,只是贊同一半。
贊同的是,孩子喜歡甚麼那是天賦,家長只要順其自然就好。
不贊同的是,他提的大腦「用進廢退」說法,表示大腦各功能區塊隨時都在動,沒有額外開發的必要。

其實,潛能開發只是強化大腦各功能區塊的運作頻率,有點像是電腦硬碟重整或是網路排名優化。不是要挑戰大腦神經科學的權威,畢竟身為皮紋分析師的我並非專業醫學人士出身。但假想,若是求學的孩童,或求職的上班族,能善用自己的所長,發揮自己的先天優勢,而有不錯的表現,不是很美好的事嗎?

當然,我也不是這麼道貌岸然的人拉!喜歡檢測大人的原因,純粹也是比較有趣。
因為可以認識到不同的人,聽到不同的故事,每每得知有人因為自己的檢測分析,頓悟後而人生有所改變,就覺得很榮幸。所以,只要我有時間,受測者要求的地點不遠,我都盡量親自檢測。

也或許是我抱持著交朋友的心態,所以,幾乎每個接受我檢測的人,到最後都會變成我的朋友。偶爾找我聊聊天,或是不時在線上問我意見。這絕對是比金錢來得更有意義!

衷心希望國內有專業的皮紋檢測協會,可以有制度的規範各皮紋檢測中心,甚至有系統、邏輯的匯整檢測紀錄,邀請遺傳學、大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各方專家,加以研究分析。或許就像中醫那樣,可以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教養八迷思:皮紋檢測?! -採訪媒體:三立新聞 2009/11/13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我們是要贏在起跑點?還是終點?

大家應該都對龜兔賽跑的故事,絲毫不陌生。敏捷的兔子仗著他腿長,三五下就蹬了出去,在起跑點前狠狠地將烏龜甩在後頭,甚至在中途偷懶打起盹兒來;但勤奮不懈,永不放棄的烏龜,不管落後多少,自己爬的多累,都心無旁騖的繼續往前。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

我們總希望孩子,可以在起跑點上出類拔萃,卻似乎從未思索過:到底是該贏在起跑點?還是只要贏在終點就好?

身處競爭激烈社會中的我們,總是兢兢業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恐懼感染給下一代,深怕孩子被時代的洪流給淹沒,所以,極盡所能地讓孩子在人生的起跑點上努力過度學習。然而,孩子的童年被剝奪了,面對這莫大的壓力,它們是否能承受得了?

人生,不是逞一時之氣,而是要求長長久久。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起跑點沒贏,那就在終點前贏過去就好啦!況且,是好是壞?是贏是輸?每個人對成就的定義都不盡相同。所以,不必跟別人比較。

俗諺有句,我們雖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卻能決定生命的寬度、廣度和深度。人生,並非時時刻刻都要保持第一,只要在該打拼時用心努力就好了。別讓未來有所遺憾,讓自己贏在終點上,才是最重要的。

教養八迷思:轉型拼生計?! -採訪媒體:三立新聞 2009/11/13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成人皮紋檢測|看事業、愛情

採訪媒體:東森新聞
受訪時間:2009/10/27

十根手指放在電腦晶片採樣機上, 甚麼樣的紋型,甚麼樣子的個性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甚至還可以用他來看事業、測愛情。...

(影片翻拍自東森新聞台)

2010年3月12日 星期五

免費DIY檢測_先天學習能力

人的先天學習能力共有三種:聽覺、視覺和體覺,三者兼具,只是所占比例不一。在皮紋檢測分析中,係指兩手中指、無名指、小指的加總圈數,哪隻手指比較多?那隻手指代表的大腦功能區塊的能力傾向就比較強。

你一定有遇到以前或現在坐在隔壁的同學,明明沒甚麼在看書,卻老是考得比挑燈苦讀的自己高分。其實說穿了,就是:他可能善用自己的最佳學習能力,或是運用兩種以上的學習能力,效率當然是事半功倍。

學生,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學到東西?
上班族,如何將發揮出最好的表現?
人際間,該如何拉近距離減少摩擦?就必須找出那條屬於自己的高速公路?

一般來說,多些時間磨練即可揣測出端倪;但若需在短時間內了解自己,則可藉由專業的「皮紋檢測」分析。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緣接受到皮紋檢測,所以在此提供一種簡易的自我檢測方法。
讓你可先簡單的概略知道自己、親友或身旁周遭的人,是屬於哪一種先天學習(或思考)的能力?

◎先天學習能力自我DIY檢測法◎
1.請面對鏡子或找朋友看你的表情和眼神。
2.試著回想並回答出「自己前三天晚餐吃什麼東西?」之類需思考、記憶的問題。
3.注意自己的眼神視線朝向哪邊?

當人陷入思考過程時,查看他的眼睛視線所朝向的方向,可約略猜測出他屬於哪一種先天學習(或思考)的能力。

A.思考時,眼睛視線「左右來回移動的」看──────聽覺學習
B.思考時,眼睛視線「直視前方或往上」看──────視覺學習
C.思考時,眼睛視線「向下或朝左下方」看──────體覺學習

每個人或多或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運用到聽覺、視覺和體覺這三種學習能力,只是學習的速度與成效有所不同罷了。就好比高速公路、省道和市區道路,三者都可以到達目的地,只是耗費的時間有長有短而已。

無論您是甚麼性別?甚麼年紀?或是甚麼身分?從事甚麼工作?都建議您快點找出屬於您自己的最佳學習方式?

PS.另還有種自我檢測方法更簡便,那就是回想自己如果拿到「新」手機,是最常用怎樣的方式去瞭解新功能?
  1.聽別人解說,邊操作──────聽覺學習
  2.邊看說明書,邊操作──────視覺學習
  3.直接自己玩到沒電───────體覺學習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我就是張君雅小妹妹阿!

主題:芝麻村十周年校慶
型態:校慶闖關活動
時間:97/5/31(六)早上9:00~11:00
地點:鶯歌老街附近的芝麻村園所

早期在推廣皮紋時,常跟其他分析師一同開拓幼稚園所的市場,不少有概念的園長,會主動找我們去配合參加他們的招生活動、園遊會、周年慶。

記得芝麻村幼稚園十周年活動的那天,是個周六早上,園長邀請我們去擔任他們闖關活動的關主,於是一行人浩浩蕩蕩驅車到鶯歌老街附近的芝麻村幼稚園。


現場,兩位分析師面對絡繹不絕的闖關小朋友,忙著指紋採樣。
無論是大人小孩、爸爸媽媽或老師,對於結合統計學、遺傳學、社會心理學等理論基礎的電腦晶片皮紋檢測,其實都抱著很大的好奇心,到底皮紋檢測分析是如何能讓父母在短時間內,了解自己的小朋友先天優勢在哪?需要後天學習補強的地方在哪?怎樣的學習方式會最有效率呢?


儘管闖關時間短暫,但不少關心自己小孩未來的爸媽,都靜靜坐在教室裡,聽我講解皮紋檢測簡單四大紋型的意義。而我也在這園所發現許多小朋友是出現機率最少的弧紋(100人中約只有3人),難怪這群孩子笑得比其他園所的孩子還燦爛,個個都非常開朗活潑、純真善良。


席間,我看台下有個小孩長得超像廣告童星張君雅,我拍拍她笑說,「你好像張君雅小妹妹唷?」沒想到她開朗地笑開懷說,「我就是張君雅ㄚ!」
哈哈哈哈,我差點當場拿紙筆出來給她簽名。(我認人的功夫還不賴吧!嘿嘿)

趁活動結束前,邀請她和她媽媽一起合影,各位看倌您一定看不懂我們三個人比的詭異手勢吧?
那代表....每個人的基本紋型!
媽媽是W,張君雅和我都是L(左右不分的我比反了),呵呵~感謝兩位陪我無厘頭的演出。


日進斗金》皮紋分析師 殺出紅海

採訪媒體:聯合報
受訪時間:2008/02/21

皮紋分析宣稱可透過手中的指紋傳送的先天信息,快速了解每個人先天的資質與潛能,進而達到補強缺失、培養核心天賦的最終目標;而皮紋分析師就是一種擁有專業解讀電腦檢測報表,提供完整的分析及建議的專門人才。

在國內,皮紋分析通常被用來當成幼兒教育的輔助內容,各式各樣的幼教業者,結合皮紋分析課程,從皮紋分析孩子的先天潛能、溝通模式、最佳學習管道、先天敏感體質,再提供建議方案,配合後天環境及學習態度,激發並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競爭力。因為這種分析其實全憑個人解釋,因次後來坊間大量出現皮紋分析師,收費也高低不同,變成一個「只要會說就可以賣」的行業。

不跟潮流 鎖定成人客戶

向來很有主見的Anngus,不願投入這樣的紅海戰場,「有很多人以密集開班、團體授課的方式,一個寒、暑假就有超過百萬元的收入。」但這種大量招生、大量開班,暴發戶型的經營方式,通常撐不了多久,Anngus依舊堅持自己以「成人客戶」為目標客群的策略。

口碑行銷 客戶變成朋友

Anngus說,她願意花時間經營成人客戶,只因為她喜歡接觸人群、又對心理學感到興趣,透過皮紋分析的科學過程,為客戶提供某種的心理治療或心理諮商,「當初將BLOG改名為《馬太蝴蝶》就是希望能藉由一己微薄之力,去改變身邊的朋友,利用皮紋、運用網路,接觸某些人,談論某些觀點,希望能對這社會有一些改變和影響。」

更多內容請上 聯合人力網 » 職場行家 » 上班族 » 築夢高手營

皮紋研究在各領域之論述

所謂皮紋研究,是從事於手指與手掌上紋路的研究,從十九世紀末,醫學及基因上的研究就有不斷地發展,特別是指紋的唯一性,在警察界上的使用,以及法庭上的科學鑑定上,都廣泛地被使用。

參考網路各方資料,匯集成以下列表,提供大家參考。(若要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學理事件說明所屬年代
解剖學義大利大學解剖學教授馬爾比基(Marcello Malpighi ,1628~1694) 首位使用顯微鏡,以科學角度研究指紋,並將其編入編年史。1686
生物學捷克物理及生物學家Joannes Evanglista Purkinji系統化歸納人類手掌、腳掌所突起的皮脊。1823
科學期刊《Nature》刊載兩篇分別由Henry Faulds及W.J Herschel兩位教授所撰寫的文章,推薦使用指紋鑑定法,作為人類獨特判別的方式。1880
遺傳學法蘭西斯.高登(Francis Galton 1822-1911)教授簡化Purkinje的九大類分類,並提出三大分類:弧紋Arch、箕紋Loop、斗紋Whorl。並提出指紋與兄弟姊妹及雙胞胎及世代間的遺傳關係,並歸納其於親屬間的部分一致性。1892
遺傳學美國學者Harris Hawthorne Wilder在型態學、遺傳學及種族間的指、掌紋研究,奠定了皮紋學的基礎。1902
遺傳學Dr. Cummins研究發現,染色體或腦部異常病例,皮紋皆異於常人,此一驚人發現,至今仍載明於國內外醫學、遺傳學多項著述及文獻中。1926
統計學Elizabeth Wilson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科學性分析皮紋狀態,運用統計方法,調查精神分裂症,低智力者和正常人三種族群的差異。1920
醫學Dr. Walker首訂出唐氏症的皮紋指標(Dermatoglyphics Index),依此標準作為染色體及腦部異常判斷之依據,準確率達70%以上,至今仍廣為小兒科使用。-
醫學日本醫學專家品川加野博士提出,左右手手指與左右腦之間具有密切連結的關聯性,其相關的文獻及理論也載於各學術領域中。-
醫學Roger W. Sperry教授及其研究夥伴,因研究大腦之左右腦功能及雙腦理論,獲頒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引發各領域科學家研究及運用大腦相關功能。1981
醫學皮紋專業論文焦點集中在嬰兒猝死症(SIDS)、雄性睪丸酮素、子宮內膜異位、阿玆海默症、天生聽力障礙、鼻腔氣管疾病、肺結核、唐氏症、風濕性關節炎、同卵雙胞胎(MMPI)、胎兒酒精徵候症...等。1992~1994
醫學由莎拉‧霍特博士(Sarah B. Holt Ph. D.)著作《皮紋學在醫學上的重要性》發表於小兒科臨床期刊。-
醫學英國精神病學期刊第136卷「躁鬱症、精神分裂與皮紋的研究」,在精神病學上發現,有特殊行為模式的人,如:孤獨症、躁狂症、憂鬱症、精神分裂症,極度害羞、成長遲緩、酗酒,都可在皮紋上顯示類似的形象,且與普羅大眾是相異的。-
大腦科學加拿大腦外科教授班菲爾德(Penfield)於1950年發表「身體不為與腦之關聯之斷面圖」,顯示出手指皮紋與大腦間密切的關聯。1950
心理學Beverly C. Jaegers論述可由手上顯示的皮紋記號,找出其個人所擁有的心理特性(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1974
心理學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引發全世界,包括教育界的熱烈迴響。此一理論之教育理念,隨即在歐美各學校中施行。其也在波士頓榮民醫院(Boston Veterans administration)研究腦部受傷及病變的患者,發現「多元智慧」也同時存在於大腦系統中,且更進一步的標明大腦結構中,執掌各項智慧的區域。1983
皮紋學Harold Cummins教授於美國型態學協會上提出Dermatoglyphics這專有名詞,至此Dermatoglyphics正式成為專業研究領域的學問之一。1926
皮紋學John J. Muivihill和David W. Smith發表有關胎兒皮紋行程的階段研究。胚胎在成長至13週時,開始形成真皮的皮脊式樣,約在第16週完成分化,約在第24週完成細部的紋線。從此,指紋將終生不變且具有唯一性。1969
皮紋學Fitzherbert,學院派科學性研究提紋代表性人物,在1987~1993年發表300篇以上論文,述及皮紋學、人類學、解剖學和醫學的關係。1987~1993
皮紋學Bagga在1989年發表精神分裂症之皮紋狀態,並確認皮紋在生理和心理學不可取代,即有價值的觀察。1989

指紋的五大特性

指紋之所以能成為個人識別的最佳工具,並在刑事辨識上佔有相當的地位,主要是具有下列五大特性的緣故:

一、唯一性(人各不同):
1910年法國巴黎大學教授勃太柴用數學統計方法加以證明,他將指紋紋線之起點、終點、分歧及結合成眼形狀等,均視為特徵點,若以每枚手指指紋平均具有100個特徵點(拇指約150個特徵點以上,小指最少),每人有十指計算,當地球人口約達 3×1049 時,才有可能發現二個人指紋完全相同。過去專家曾對雙胞胎、連體嬰做過指紋比對研究,也沒有發現重複的案例!因此指紋「唯一」的特性便為全世界所公認。

二、不變性(終生不變):
人在母體內懷胎100~120天左右即已完成,從此指紋雖隨個人的發育而成長,但其紋路及形狀至死屍體組織腐敗分解的期間,其形態均不改變。若以孩童時期與成年後之指紋相較,僅在紋線間距寬窄、紋線粗細、指紋面積有所變化而已。指紋的穩定性是很強且其紋形特徵及基本形態是永不改變的。

三、方便性(觸物留痕):
指紋每條凸紋上都佈滿汗孔、汗腺,人的指頭一接觸到物品時,即在該物品的表面上留有指頭分液出來的汗液。此種分泌液除了有水分外尚含有脂肪、蛋白質、尿素及其他的有機物混合,故其黏性特強,揮發性慢,在短時間內不易消失,形成遺留指紋的紋路,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常成為罪犯行兇最肯定且有力的證明。

四、再生性(損而復生):
人類手指上的皮膚具有再生能力,比其他部位的皮膚再生力更強,除非是嚴重的外力或劇毒導致劇烈創傷深入皮下組織,而破壞其生理組織而形成疤痕外,一些輕微的創傷有如泥水工、木石工、鐵工匠等人因與粗糙物磨擦而使表皮、真皮部分磨損而有損傷時,過一段時間後必恢復原狀。當然若是像富貴手或季節性脫皮等,指紋紋線全部被破壞,就比較難以辨識紋路。

五、保存性(短期不滅):
指紋依其存在狀態可分為三種:明顯紋、成型紋及潛伏紋。明顯紋、成型紋若保存狀態良好,可保存很久(如文書上沾染油墨明顯紋之印痕,磁器上指紋成型紋),短則數天,長則可達十年之久,都不會消失。;潛伏紋之存在期限,則牽涉到許多因素,涉及到當事人排汗的多寡、汗液成分的比例、及現場環境的溫度、相對濕度、指紋存在檢體物面的性質等等多方面因素而保存一段時日。


※資料摘錄自: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辨識科學/指紋科學小百科

指紋研究的濫觴

在中國,使用大姆指蓋印,作為個人簽名及辨識,已超過二千年以上的歷史。
而在1680年左右,解剖學家Nehemiah Grew, Bidloo 和 Marcello Malphigi等人,開始對手紋進行研究,卻得到不多有關手紋特性和形狀的資訊。

Grew(1641-1712)醫師在1684年提出了他在指紋形態上的論文,而Bidloo也在1685年也提出姆指的皮紋形態的論文,另外,在1686年,義大利解剖學家 Malphigi (1628-1694)也在皮紋上提出多項的證據來。但以上的研究卻都沒有具體的系統化。

最早有關手(Hand)的科學研究是在19世紀初開始的。而第一個皮紋(Dermatoglyphics)的研究個案,則是到了1830年才正式被完成。

所謂皮紋研究,是從事於手指與手掌上紋路的研究,從十九世紀末,醫學及基因上的研究就有不斷地發展,特別是指紋的唯一性,在警察界上的使用,以及法庭上的科學鑑定上,都廣泛地被使用。


「皮紋檢測」的整體檢測分析過程?

皮紋檢測技術在10年前,被國內知名文教單位引進,輔佐父母、師長去了解孩子、學生的先天優勢、缺點。早期,是用油墨拓印十指,再由人工肉眼去計數指紋圈數;現今則改用光學或電腦晶片機,採集十指的手紋及掌紋,精準且有效率,又不會弄髒手指和衣物。

本網站提供的皮紋檢測係屬新一代電腦晶片系統,以電腦採樣、電腦判讀,即時與資料庫連線、比對後,即可列出相關數據及分析報告。再由專業皮紋分析師說明判讀結果,並透過諮詢、互動,讓受測者更瞭解自己,並提供相關補強建議。

檢測及分析時間,總共約一個小時。
為了方便日後受測者方便查看、瞭解自己的報表意義,我會另外製作一份專屬的報告書。視情況添加些平日我收集的相關資料做補充。所以,我多半會跟受測者碰兩次面,第一次採樣;第二次做面對面分析。

電腦晶片採樣

系統判讀

專業皮紋分析師講解說明

(7~10分鐘)

(5分鐘)

(30~45分鐘)


當然,以上係指一對一的個別分析而言。

若是團體分析,因解說時會是一對多的通則解說,所以多半在30~45分鐘的分析後,我會再額外空出20~30分鐘,給受測者們提問,或是他們私底下詢問也行。

而不論是個別分析或是團體分析,只要是我的客戶,不管檢測多久,都可享有終生免費線上諮詢的服務。受測者可透過mail、MSN、facebook來隨時與我聯絡。


※相關延伸閱讀:
1.「皮紋檢測」是甚麼?
2.「皮紋檢測」可得知甚麼?
3.皮紋檢測服務收費標準

「皮紋檢測」可得知甚麼?

各補習班、才藝班、幼稚園或托兒所,每到了寒暑假前夕,為了招生,都會透過管道與我聯繫,安排相關的「皮紋檢測」體驗活動。 而我也總會遇到一些求好心切的父母,想藉由皮紋檢測來了解自己的小孩,了解該怎麼教養與如何溝通?

其實,只要平日多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舉止,即使不用皮紋檢測,父母也能窺就一二,找出孩子的天份。
「皮紋檢測」只是一種量化的科學性輔助工具,能讓父母或師長在最短的時間內,精準地看出孩子具備的天賦,及需要從旁協助的補強處有哪些?進而施予適當的教導與培育。

一般來說,皮紋檢測可得知受測者:
1.先天優勢及須補強處在哪裡?
2.最佳的學習管道是什麼?怎麼學習會最快最好?
3.怎樣的抒發方式是最能平撫情緒?
3.自我目標的設定與目標執行力強弱?
4.人際關係較屬於何種導向?
5.邏輯思考與空間創意的整合性
6.肢體大肌肉與手指小肌肉的協調性
7.視覺辨識與視覺感受的分配比例
8.聽覺辨識與聽覺感受的分配比例
9.分心該如何改善?
10專注力如何培養?
11自我主觀意識的磨練方式?
12焦慮緊張的來源為何?
.....

若單就兩手拇指的指紋,即是對應大腦的前額葉區塊,可看出一個人的先天風格,也就是自我期許、目標設定與執行力、人際關係等。每種紋型的小孩,都必須配合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僅小孩的吸收力強,對父母而言也是事半功倍。

皮紋檢測的對象,不限年齡、性別,當然更不限職業。但優秀的皮紋分析師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受測者時,會在檢測分析結果中著重不同的面向。

交叉比對的結果,可運用到各行各業:
讓個人自己-找出屬於自己的天賦,善用所長,達到事半功倍。
讓社會新鮮人-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找尋最容易發揮的人生舞台!
讓父母師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學生,給予最合適的學習方式。
讓企業老闆-增加面試時的參考值;縮短員工的試用時間,使其適才適所。
讓情侶朋友-體認彼此的先天思維及後天生活模式,減少相處的摩擦。


※相關延伸閱讀:
1.我想要了解「孩童」相關的皮紋分析
2.我想要了解「成人」相關的皮紋分析

「皮紋檢測」是甚麼?

常有朋友一伸手就問我,「皮紋能不能看會不會有錢?」「會不會當老闆?」「未來的另一半好不好看?」搞得皮紋檢測好像比算命還神~其實,人的成就來自於性格,而性格的塑造,有70%是來自於習慣,所以說從十指的指紋數能不能看出一個人的未來,倒是有那麼點根據。

在幾米「向左走,向右走」的創作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踏出門,男女主角一個始終向左走,一個總是向右走,他們近似偏執的習慣,讓他們的生活一塵不變,直到圓形噴水池的出現,才有了變化...

如此,在戲劇中或許顯得詩情畫意,但在我們的人生旅程中,如果是因為這樣地自以為是的固執,而錯過了種種美好,似乎就太不值得了。所以,如果可以早一點瞭解自己,認清自己一些莫名奇妙的彆扭,或許就能養成更好的個人習慣,就能培養較好的成功性格,或許就能成就更非凡的未來...

我們透過十指的紋路與圈(條)數,及大量資料的數據統計、結合社會心理學、遺傳學、多元智能等學理,來歸納瞭解一個人的先天優勢落在何處?
簡單的說,就是約略可獲得幾個重要的數據指標:
1.先天學習潛量(TRC)
2.先天學習敏銳度(ATD)
3.大腦功能結構的優越順序
4.學習風格的類型傾向
5.學習上溝通型態的所屬模式
6.多元智能的最佳潛在性向

皮紋檢測的對象,不限年齡、性別,當然更不限職業。但優秀的皮紋分析師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受測者時,會在檢測分析結果中著重不同的面向。

例如,受測者是孩童的話,分析重點則是讓父母或監護人或師長了解其先天的學習及行為上的差異與優勢,適時發揮長處,並補強部份先天的不足之處。也就是因材施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受測者是成人的話,分析重點除了告知先天學習及行為的優勢及補強處之外,還會針對其先天優勢,做職場與人際關係的建議,讓其能在短時間內,建立極佳的自信心,來面對工作、愛情及人際關係。

如果受測者是老人的話,分析重點則落在與家人和兒孫的相處應對上,讓其避免因先天學習及行為的不足處,引發家庭革命,並協助強化先天優勢,以維持或加強其對生命力的光明面。

除此之外,交叉比對還可得更多結果來運用到各行各業:
讓父母師長-了解自己的孩子、學生,給予最合適的學習方式;
讓公司老闆-縮短員工的試用時間,使其適才適所;
讓情侶朋友-體認彼此的先天思維及後天生活模式,減少相處的摩擦;
讓社會新鮮人-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找尋最容易發揮的人生舞台~~

「皮紋檢測」好比是一面魔鏡,清清楚楚呈現一個人的本質,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更重要的是,它有科學及各方學理的基礎,比坊間算命占卜的揣測結果,更來得精準、令人信服。

所以,朋友們~
皮紋檢測是針對個人的先天優勢來做推斷,而不像算命那樣可以未卜先知。不過,如果真的有興趣,日後有機會,我還是會告訴大家,怎樣的紋型或圈數,會有怎樣的成功特質及未來的發展?


「皮紋」的歷史沿革?

在中國,使用大姆指蓋印,作為個人簽名及辨識,已超過二千年以上的歷史。指紋在唐宋時代,就被民間拿來作為訂定各種契約,如買賣人口、田產、休妻及借款等,代表個人的印信。東漢末期,諸葛孔明亦用「箕斗冊」來作為軍隊的薪餉管理;另外於1975年12月從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中發掘的秦簡『竊盜』中,把手跡(手的痕跡,即指紋的意思)列為竊盜案現場勘查的證據之一。

在1680年左右,解剖學家Nehemiah Grew, Bidloo 和 Marcello Malphigi等人,開始對手紋進行研究,卻得到不多有關手紋特性和形狀的資訊。
Grew(1641-1712)醫師在1684年提出了他在指紋形態上的論文,而Bidloo也在1685年也提出姆指的皮紋形態的論文,另外,在1686年,義大利解剖學家Marcello Malphigi (1628-1694)是首次以科學的角度,使用顯微鏡觀察指紋的大學教授,並將它列入編年史中。但以上的研究卻都沒有具體的系統化。

最早有關手(Hand)的科學研究是在19世紀初開始的。而第一個皮紋(Dermatoglyphics)的研究個案,則是到了1830年才正式被完成。


「皮紋」是什麼?

每次將名片遞出去時,總會先聽到對方讚嘆我的分析師頭銜後,再不解的問我,什麼是「皮紋」?其實皮紋就是指紋,英文叫做Dermatoglyphics,它的字義源自於希臘文的derma(=skin) 和 glyphe(=carve)兩個字的合成,就是「皮膚和雕刻」的意思。

我們的十根手指頭、手掌及腳掌等處的皮膚表皮層分化後,那些隆起的呈現長條彎曲相互平行的紋路,就是指紋。而生於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叫法,分別是生於手指的皮紋叫「指紋」;生於手掌的叫「掌紋」;生於腳的叫「腳掌紋」。

且根據1969年John J. Muivihill,MD與David W. Smith的研究報告指出,指紋在人類胚胎時期第13週到第16週時,便開始真皮的樣式形成。至21週左右完成全部的分化,之後即定型不再有任何變化。

所以,指紋在唐宋時代,就被民間拿來作為訂定各種契約,如買賣人口、田產、休妻及借款等,代表個人的印信。東漢末期,諸葛孔明亦用「箕斗冊」來作為軍隊的薪餉管理;另外於1975年12月從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中發掘的秦簡『竊盜』中,把手跡(手的痕跡,即指紋的意思)列為竊盜案現場勘查的證據之一。


※相關延伸閱讀:

Open your eyes!瞧瞧鏡中的自己?

多年前湯姆克魯斯演的《香草天空》(Vanilla Sky)中,他望著鏡中的自己,仔細端詳,彷彿眼前所見的不是真正所見的,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與虛幻。那一幕在我腦海中彷彿重重地投下一塊大石,激盪起不小回響,久久不能散去!

其實每天大家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睜開雙眼,瞧著鏡中的自己整理儀容。但是有誰能真正地看清楚、認明白鏡中的那個人,是個怎樣的自己?

在資訊流充斥、社會競爭激烈的年代,人人無不絞盡腦汁、花費心思,就是希望自己能一夕成名,賺進大把的鈔票,坐擁名利權力。有人辛勤的打工賺錢;有人認真的上班下班;有人參加無數次的加盟大展、創業說明會,也有人拼命地想創番事業。

面對自己的前途與錢途,大家真的都很努力,也都很認真想理出一套成功的模式或方法,但真正成功的人卻寥寥無幾。
為什麼?
只因為,不夠了解自己。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過,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先瞭解清楚全貌,也就是專案管理中最重要的首要步驟:認清事實。當你坦誠的傾聽自己,正視自己,當然就能徹底地瞭解自己,進而做出一切適合自己的反應與決策。

若是連自己都無法跟自己溝通,又怎能期望自己有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若是自己都不愛惜自己,又怎能容納另一個人在自己的心裏呢?
一個不相信自己會成功的人,又怎能期盼別人肯給自己一個表現的機會呢?

不會游泳的人,一定不會靠近海邊?不會開車的人,一定不會坐在駕駛座上嗎?
錯!
事實上,越不會的人,就越有機會遇上這些事,有人說這就是所謂的莫非定律。但我倒覺得這是上天給的ㄧ種考驗,也是人類本身對自己的ㄧ種「試煉中求進步」的能力。

越挫越勇,越錯越對!八股點講就像「不禁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像浴火鳳凰般要擺脫舊窠臼,才有新的世界。做任何事就像NIKE的宗旨「Just do it!」那樣,不斷的做,不斷的試!只要認清自己,選對方向,儘管歷經的路途是多麼的坎坷,多麼的漫長,也終有到達巔峰的ㄧ刻。

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不懂!不會!不能!並不可恥。
最怕的是,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不能。
這種人怎麼扛大任?怎麼賺大錢呢?

機會不是突然出現且永恆不變的,但它只會在有實力、有自信、有愛心的人面前稍作停留。…
如果,你夠認識自己的話……


※想瞭解自己,查看各種瞭解自己天賦密碼的方法?